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变化

时间:2020-01-25 00:00:00 来源:搜狐

导读:根据2003年SARS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住院患者的情绪将由恐惧不安转向悲观型;从病情轻重看,病情越重则忧虑悲观型比例越高。病情较重的个体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

根据2003年SARS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住院患者的情绪将由恐惧不安转向悲观型;从病情轻重看,病情越重则忧虑悲观型比例越高。病情较重的个体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悲观失望,超强度持久性消极情绪的劣性刺激又可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病情。

经验提醒我们:第一时间提供物资方面支持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应对。

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

01恐慌心理

此种心理变化往往是患者一开始发现自己出现疑似症状时、或者患者密切接触的人里有确诊的其他患者、或刚刚住院时,表现显著。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也缺乏科学的应对常识,往往认为传染病比其他内科疾病更严重,治疗难度更大。而恐慌情绪会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出现睡眠饮食问题,导致病情加重

02焦虑抑郁情绪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对周围人群具有传染性,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这就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造成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精神不振、寡言少语,接受治疗也很消极。有的患者住院后除了担心自己的疾病转归之外,还担心自己的家庭、工作、学习、经济、前途等会受到影响,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传染给亲人、孩子,因而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无法安心住院治疗

03自卑心理

有些病人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认为工作人员的隔离消毒措施是针对自己的,是怕自己脏,有意冷淡自己,瞧不起自己。另外确实有少数工作人员怕传染,不敢接触病人,这势必会加重上述心理反应程度。还有少数病人,担心患传染病影响个人生活或前途,甚至受到社会歧视或冷遇,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04攻击行为

少数患者不能正视患病事实,更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甚至社会。一旦怀疑自己得了病,就东躲西藏、自我封闭,压抑的情绪难以发泄,转换成对他人和社会怨恨、报复心理。表现为隐讳自己的疾病,任意到公共场所活动,故意不带口罩,故意吐痰等有损他人的不健康行为,丧失了社会道德

患者心理变化应对策略

01传播正确科普知识

“谎言是恐慌的温床。”

不信谣、不传谣。公共媒体、个人自媒体等要宣传科学的有关本次疫情的防治知识,说明隔离的目的和意义;教会病人对其疾病的隔离、预防,使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而得到心理安慰;更要及时真实的报道相关疾病数据。

02信任尊重医务人员

“医患之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的敌人叫做疾病。”

急性传染病起病急骤,突然住进隔离病房,缺乏思想准备,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痛苦的折磨,心理负担很重,慢性病人久治不愈,也常产生焦躁情绪。

有的病人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往往怀疑自己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不治,怀疑医护人员技术差或有什么事情瞒着他,精神异常恐慌,不配合治疗。这时病人需要的是不单是医务人员的积极引导,耐心解释,病人更需要信任医生,尊重医生的处置意见。

03住院期间做好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成功医治的基础。”

病人入院后进行详细的入院介绍,帮助患者尽快地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其次,使病人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及治疗方法,正确认识疾病。医院也要做好相关情况的通报工作,让病人家属及时了解情况。

04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养

“医护人员的一句暖话可以让这个冬天都不再寒冷。”

我们的医疗模式已经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心理医疗尤为重要。特别是本次疫情来势汹汹,大众普遍出现焦虑情绪。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提高心理素养。

医护人员忠于职守的精神,充分尊重和体谅传染病患者,给他们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温暖。尽心尽力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安慰患者,让他们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理平衡。

05心理咨询服务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患者出现了恐慌、焦虑抑郁、自卑心理、攻击行为,这些都是在如今应激状态下出现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缓解,更是可以让心理专业工作者(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发挥专业能力。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武汉及全国各地的精神/心理专业机构都已发出声明,相关的心理热线(电话)都已公布并提供服务。

不应被忽视的医护群体心理状况

不单是患者,承担救治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也同样处于高危状态,亟待关注与支持。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需要“零距离”接触传染病患者,又要在身穿严密防护服、佩戴眼罩的情况下进行各项床旁治疗护理工作,时刻暴露于职业高风险状态。

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由于对疾病有强烈恐惧心理,加之处于隔离状态,在渴望得到最好救护的同时,对心理护理的期望值与需求也较高,从而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持续处于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心理应激状态。有研究指出,医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可在不同程度上对高达60%的医护人员造成心理危机。

思考建议

针对此次疫情的严峻形势,我们建议:应立即建立相关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的全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干预全面进入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常规,每个人都要接受心理干预,形式以团体心理干预的形式为宜。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心理疾患特别是应激性疾病的发生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对患病人群是一个很强的应激,对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均产生很大的影响,发病后人群的心理障碍可能会明显增加,如何控制和解决应激后近期及远期的心理问题是临床医生和心理科/精神科医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医护群体本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被关注。

参考文献

一、谢灵敏,黄春芬,蒋丽娟.100例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沟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5):356-357.

二、吕扬,贾燕瑞,高凤莉.参与救治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01):92-95.

三、胡定海[1],汤丽君[2],李世媛[3].传染病防控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5(3):263-265.

来源: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执行主编/尹学兵值班编辑/徐成梅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